計畫介紹
為使地方文化推廣能更貼近在地性,2022年六庄規劃結合過去社造行動專案包括-2018年「加蚋大客廳」及2021年「街道時空旅人實境遊戲」之經驗,以「漫步加蚋仔」的角度切入市民生活,透過「有聲導覽+深度行旅」方式,將本會長期累積的人文史料資源做文化轉譯,包括新舊店家、新住民社群、傳統宗教等在地特色組成萬華最有特色的「有聲博物館」,更希望未來與社區公協會及商圈合作,結合地方歷史、自然與文化等相關資源,找回社區以往的活力、共享地方經濟成果。
活動紀錄
辦理「聽 ! 加蚋仔–在地聲響地圖工作坊」
舉辦場域 | 加蚋仔街區走讀(東園國小、德昌街、天德宮、復興戲院) 最終回到家吶子居酒屋進行工作坊 |
行動方式 | 本計畫訂於7/31辦理「在地聲響地圖工作坊」,主要於網路社群媒體邀請在地親子家庭一同參與活動,由本會在地文史專業的楊旻恩講師進行實地走讀踏查並由萬大國小將柔慧老師工作坊活動執行。 活動中帶領小朋友及家長穿梭於加蚋仔街道巷弄裡、沿途經過東園國小、楊聖廟、堀仔頭、寶興街、天德宮、復興戲院等,透過請家長引導小。發現加蚋仔生活的「聲音」,並在聲景藝術家的帶領下透過視覺與聲音的互動,串聯出加蚋仔生活的節奏與想像。 |
效益成果 | 帶領在地親子以不同角度感受熟悉的生活場域,透過專業引導關注於「聲景」的觀察,提升對社區場域的理解與共感。共同完成加蚋仔聲景地圖,邀請更多參與者加入加蚋仔的生活情境之中,持續擴散在地故事與情懷。 |
地方故事人物採集及歷屆資料彙整
舉辦場域 | 天德宮、果菜市場、廣照宮、家香味食堂、家吶子等 |
行動方式 | 本計畫透過青年行動進行故事或聲景採集,並且將以往未曾建構的資料補齊,前後採訪了兩個地方單位,並且嘗試彙整過去原有的影音資料,初步整理有關加蚋仔地方地景及店家共12筆的基本資料後將資料上傳到GOOGLE雲端,並且轉化為可視性的地圖模式。 |
效益成果 | 透過資料整理及地圖建構,把過去我們未曾察覺或消失的公同回憶重新搭建起來,並且將2018年及2021年的計畫資料再重新組合,並融入到博物館地圖當中,除了可以有效活用之外,也把加蚋仔的文史重新梳理,透過這次計畫轉化為更易讀了解的硬知識,也是宣傳我們社區的一套好工具成功彙整出12筆可轉化成博物館地圖的線上資料內容。 |
建置數位化「加蚋仔有聲博物館」
舉辦場域 | 線上視訊討論及建置 |
行動方式 | 隨著疫情反覆,我們與計畫業師討論是否該轉型調整計畫內容,最終我們拍板定案將原有的加蚋仔有聲博物館實體內容改為「全數位化」展示,也是希望能延續我們希望解決校內老師教材資ˊ不足的問題。 經過兩個月時間的整理,已完成大概30多個地景及聲景的介紹,也將原有的資料庫重新安排分類,分為地方飲食、友好夥伴、在地教育、特色地明及活動等幾個面向,除了可以強化教育層面外,未來若建立出博物館地圖審查機制,可以開放給全區民參與地圖架構,吸引更多人分享地方特色,擺脫原有GOOGLE評論機制,做出其他地區不同特色且實際好評的地圖。 |
效益成果 | 建置超過30多個地景及聲景的介紹。滾動超過50多位學生及區民投入地圖建構 |
參與地區性活動擺攤推廣
舉辦場域 | 廣照宮、馬場町、貴陽街 |
行動方式 | 受加蚋商圈、廣照宮及萬華大鬧熱的邀請設攤,在各場次的活動中我們運用錄影卡邀請加蚋地方區民或小朋友錄製對自家環境的印象或是有趣的場域。 每場次都會利用大地圖標示出他們所想分享的聲景位置,讓期他路過參觀的民眾也可以即時了解其他人所創作的成果內容,並提供精美的提袋做為回饋禮物答謝。 |
效益成果 | 前後三場活動共觸及到180多位的區民或是遊客到攤位上來分享他們對加蚋的所見所聞。 |
推動校園合作方案– 我的聲音《加蚋仔之聲》
舉辦場域 | 萬大國小 |
行動方式 | 於10月初邀請萬大國小教師共同規劃、執行以「有聲博物館」內容為素材之在地文化及視覺藝術課程,並在11-12月期間以完成2場次課程活動,也收集到十餘位學生的學習單成果回饋到地圖中。透過老師帶領,將已完成的課程學習單成果轉化為博物館地圖內容,並再下一次課程中邀請學生各自發表,形成「共鳴興趣」以促發學生更多主動採集聲景的行動。 |
效益成果 | 經過本課程實驗教學結果,發現運用GOOGLE 地球功能建置地區地標資訊,可以讓老師快速帶領學生了解地方特色及地景,也是透過學習單回饋,把學生所見所聞透過「繪景」或是「聲景採集」方式授權給本團隊上傳到雲端,豐富博物館地圖的內容也能達到雙向交流的成效。未來也會邀請萬華國中、西園國小、東園國小、雙園國小等周邊學校參與有聲博物館導覽工作坊,將在地文化資源與學校課程連結。 |